时间:2024-10-26 10:10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8720
10月下旬,霜降前后,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街边大小空地上堆满了翻晒的稻谷。田间地头,镰刀划过稻秆,收割机发出轰鸣,丰收季如期而至。
金黄的稻田嵌在村庄的空地里,在这个岩溶地貌面积占全县面积77.4%的县城里,大山环抱着稀缺的平地,庄稼拔节、生长,共鸣着土地的脉搏。
10月24日在广西天等县进结镇结安村拍摄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阳光从山脊滑下,泼洒在颗粒饱满的稻穗上,与绿水青山相映。在天等县都康乡的都康田园风光景区,丰收秋景不仅值得庆贺,也值得观赏,迎接着越来越多感受“乡村丰收游”的游客。“不仅能看到绿水、青山、稻田,也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丰收喜悦。”从北京来崇左旅游的游客刘淼源说。
10月24日,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都康乡的都康田园风光景区,稻谷已收割大半。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为了庆祝丰收,天等当地民众还会在秋收时举办霜降节活动。
自宋代时便已在民间流传的天等霜降节,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祈盼五谷丰登,后发展成为跨区域的综合性大型民俗节日。2014年,这一节庆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
“霜降节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几天大家都从外地急着赶回家,为过节做准备。”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潘鸿都说。
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三个阶段,时隔三天为一降,其中霜降节当天为头降,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天。进入霜降后,当地群众会选择农历霜降节后的9天内举行祈福、山歌对唱、百家宴、打榔舞等活动。
潘鸿都说:“这个节日,不仅蕴含着人们对自然气候、农业生产、生活经验智慧的总结,也包含着我们感恩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内核。”
10月23日,在天等霜降节活动中,游客与表演节目的演员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霜降节活动中,打榔舞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舞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
起初,打榔是壮族先民给稻谷脱粒和打糍粑的一种劳动场景。打榔时,声调若鼓,闻于数里,打榔舞动作强烈、敲击铿锵,也表达了民众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祈求。
10月23日,在天等县举办的打榔舞比赛现场,由13个乡镇、4所县直学校组成的17支代表队同场竞技,以舞传情。
“今天比赛虽然只得了三等奖,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明年还要来!”今年70岁的方兴立穿着民族服饰,难掩兴奋之情。他来自天等县宁干乡,三等奖的成绩似乎让他更有斗志了。
打榔舞的主要工具是榔和杵。舞者双手持木杵,以木杵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或以二人为一组对击木杵两头,打法有“拖打”“冲打”“点打”“撩打”和“对打”等。
比赛现场,或二人对打、四人对打,或多人交错对打,大家在榔声节奏中起舞,通过击打榔的不同部位,使之产生不同的声调。由于木杵的份量较重,舞者们持杵击榔的动作幅度很大,双膝上下颤动、身体左右摆动。
“大家都是晚上凑在一起排练,尽管很辛苦,但大家都很有冲劲,所以这更像是一个盛会,而不是一个比赛,我们向游客们展现天等人的能歌善舞和精神面貌。”天等县东平镇参赛队总导演陈贵平说。
10月23日,在天等霜降节活动中,来自天等县东平镇的参赛者正在表演打榔舞。新华社记者 李欢 摄
今年霜降节到来时,作为霜降节发源地,天等县向都镇基本家家户户都备上酒肉食品,包粽子、舂糍粑、蒸糯米饭,以款待亲朋和远道而来的客人。
缓步行走在向都镇,街头巷尾、湖边树下,歌声如潮。路过居民的家门口,还经常听见主人和宾客们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时山歌往往变成劝酒辞,劝客人再喝一杯。
“向都镇歌圩规模大、时间长,霜降期间连续三个节日之夜均为歌圩。”潘鸿都说,霜降节当天随便走进一家住户,不论生熟,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入席。
“走在村子里,真的没想到村里的老人会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游客李女士和丈夫在向都镇游玩时感受着当地民众的热情。
驻足丰收的稻田,秋风伴着稻香扑面而来。山里的歌舞和游客的欢笑声,蔓延着丰收的喜悦。游人踏上旅途,犹如返回家乡。
策划:王黎
视频:金皓原
海报制作:李欢
视频素材支持:天等县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国内部、广西分社联合制作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口碑家装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口碑家装-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装 www.kbdb.cn 版权所有,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